Bonds

資本市場中有兩個主要的投資工具,一是股票,另一則是債券。在國外,債券的投資比起股票市場更為有聲有色,風險也大,但在國內由於次級市場仍不夠活絡,始終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功能。

目前在國內的債券市場上,主要有政府債券、金融債券及公司債券三類,其中以金融債券最少,面額則從一萬元到一百萬元都有。

債券初次發行時,投資人可到承銷的銀行或郵局購買。發行期間過後,即進入次級市場,此時買賣債券可透過兩種管道,一是台灣證券交易所集中市場的競價交易,一是證券商處所櫃台買賣的議價交易,而以後者為交易主體。

在台灣,許多人對債券投資的收益,只知道可賺取固定的息票,並認為債券的債格應是固定的,事實上『債券的價格是固定的』一事,正確來講指的是債券的面額,也就是債券初次發行時的票面金額,如十萬元、五十萬元或1百萬元。等到債券進入次級市場流通買賣之後,債券的買賣價格就會因利率的變動、市場供需面而發生變化,出現上漲或下跌的情形,而與面額有了差異。

至於買賣價格為什麼會因利率而變動,是因為債券的票載利率(付息的依據)是根據發行時的市場利率水準訂定的。市場利率高時,當時發行的債券利率就較高;利率下降時,債券的付息利率也會跟著調低。

但這是針對新發行的債券而言,對已經發行並且在市場流通的舊債券(當然是指未到期的債券)來講,如果利率上漲,那麼新發行的債券所可以領取的利息就比舊債券多(假定面額都一樣),所以舊債券就比新債券不值錢,如果要脫手求現,勢必得降價求售,才能賣掉。相反的,若利率下降,舊債券因利息多,價格因此會上揚。所以債券價格會與利率走勢相反,利率上揚,債券價格下跌;利率下跌時,債券價格便會上漲。

舉例來說,面額同樣是十萬元的債券,利率10%的債券每年可收一萬元的利息,利率若降為8%,則只能領取八千元利息,所以舊債券若要脫手,應有十二萬五千元的價值。所以說,投資債券除可收息外,當市場利率變動時還可賺差價。而債券的利息收入可適用二十七萬元的免稅優惠,與短期票券的20%分離課稅稅負並不相同。

國內事業證券商的增加,對於活絡債券買賣有相當大的幫助。當股市看淡時,證券商會建議客戶將閒置資金暫時作債券附買回交易,賺取利差,如此與股票市場互通有無,使得債券的次級市場交易更為活潑,投資人也將有更多機會體驗到債券投資的奧妙。債劵和股票通常都是對立的,當市場景氣好的時候股票獲利比較多,這樣股票市場就會比債劵市場熱絡,景氣不好時,債劵的報酬率會比股票高,所以債劵市場交易量會比股票市場高‧

Unless otherwise stated,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ShareAlike 3.0 License